• <noscript id="kfqlb"></noscript>
  • <form id="kfqlb"><optgroup id="kfqlb"></optgroup></form>

      • 開平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
      •   
      • 關注我們:
        • 搜索
      今天是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歡迎進入開平生態(tài)網!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 首頁 > 開平林業(yè)局 > 信息動態(tài) > 要聞速遞
      廣東為何頻頻發(fā)現新物種?
      發(fā)布日期:2024-07-05 16:43:00
      來源:廣東林業(yè)網、南方日報
      打印
      【字體:

      日前,南方日報邀請兩位專家,就“廣東為何頻頻發(fā)現新物種?”話題進行一場對話訪談,一起來看!

      對話嘉賓

      葉欽良:廣東省人大代表、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(qū)管理處副主任、林業(yè)正高級工程師。2024年1月,他聯合中山大學凡強團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(fā)表新物種紫金短柱茶。

      童毅華: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副研究員、植物分類學博士。2023年12月8日,由童毅華博士為第一作者所描述的植物新種潮州越橘,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《PhytoKeys》上正式發(fā)表。

      2024年7月3日《南方日報》報道

      近日,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團隊在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(fā)計劃項目的資助下,研究發(fā)現了蜘蛛抱蛋屬植物新種——陽春蜘蛛抱蛋,相關研究已發(fā)表于國際分類學刊物《Phytotaxa》。南方日報記者留意到,近年來,廣東境內發(fā)現全新物種頻頻見諸報端,持續(xù)引發(fā)社會關注。

      “被公開報道的只是一部分,實際發(fā)現新物種數量更多。”童毅華介紹,我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,近20年來每年都發(fā)表200多個維管植物新種,每年世界上發(fā)表的植物新種有大約十分之一來自于中國。

      國達鐵角蕨。丹宣供圖

      國達鐵角蕨。丹宣供圖

      廣東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,記錄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超6600種,陸生野生動物超過1000種,數量居全國前列;記錄分布昆蟲超1.2萬種,居全國之最。與此同時,廣東還是全國自然保護地建立時間最早、數量最多的省份,現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。據業(yè)內權威數據,僅高等植物,2021年至2023年廣東省境內就發(fā)現新物種56個,近三年數據分別為25個、12個和19個。

      據了解,近年不少新物種呈現“發(fā)現即瀕?!钡奶卣?。據華南植物園提供的統(tǒng)計數據,2021年至2023年廣東境內發(fā)現的56個植物新種中,約30個評估了其瀕危等級,其中19個屬于“極危”“瀕?!被颉耙孜!?,占比接近2/3。

      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現新物種石門臺蜘蛛抱蛋。

      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現新物種石門臺蜘蛛抱蛋。

      多位專家建議,進一步加快我省生物分類研究步伐,同時注重做好新物種發(fā)現“后半篇文章”。童毅華建議,發(fā)揮民間愛好者等力量,暢通愛好者等與科研工作者聯系機制,形成生物分類研究合力。葉欽良則建議,通過新物種的就地保護、人工繁殖或近地移植等途徑,加強對新發(fā)現的保護,為新物種研究爭取時間,最大程度保護我省物種多樣性。

      據悉,目前我省統(tǒng)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(tài)建設開展“六大行動”,持續(xù)增強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多樣性、穩(wěn)定性、持續(xù)性。目前廣東境內共有嶺南國家公園、丹霞山國家公園、華南國家植物園,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和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“三園兩中心”均已開展創(chuàng)建、建設工作,統(tǒng)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逐漸成形,讓更多珍稀物種“安居樂業(yè)”。

      新物種以前咋沒被發(fā)現?

      南方日報:很多人都有疑惑——地球都存在幾十億年了,人類歷史也很漫長。這些新物種為何以前沒被發(fā)現,而是到現在被發(fā)現?

      葉欽良:現代生物分類研究在我國也就是100年左右的歷史。我國幅員遼闊,地理環(huán)境復雜,具有很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短期內完成對所有物種的分類研究并不現實。

      近年來,隨著我國經濟和科研實力提升,生物多樣性研究獲得更多資金支持。加上以“村村通”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改善,科研工作者有更多機會、更便捷地深入到山野,一些此前處于偏僻地帶、數量分布少的物種,逐步被發(fā)現。

      南方日報:梳理近年來廣東新物種發(fā)現地,韶關丹霞山發(fā)現的新物種特別多。

      童毅華:廣東丹霞山位于南亞熱帶北緣——北緯25度區(qū)域,氣候獨特,與特殊峰柱、峰叢、溝谷、紅層地貌等相嵌,使得丹霞山范圍內形成了獨特的孤島效應和熱島效應,孕育著豐富的特有生物。韶關丹霞山近年來在新物種發(fā)現方面成果豐碩,主要便是其獨特的丹霞地貌特征。另外,當地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較為重視和支持,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學者赴當地考察研究,因而也成為目前我省生物分類研究熱點區(qū)域。

      丹霞大斑蛛。丹宣供圖

      丹霞大斑蛛。丹宣供圖

      南方日報:近兩年廣東省境內發(fā)現的新物種,不少采用地域來命名,如清遠薹草、河源堇菜、潮州越橘。新物種的命名是遵循什么樣的原則?

      童毅華:新物種的命名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一是根據物種的特點命名,如花色、習性等,像“松蘿越橘”“少齒樹蘿卜”;二是以物種的產地或者分布區(qū)命名,像“清遠薹草”“石門臺蜘蛛抱蛋”“臺山含笑”;三是以人名來命名,例如去年4月,我們團隊發(fā)表的竹類一新屬——以禮竹屬。屬名用以致敬中國第一位研究禾本科的植物分類學家耿以禮教授。此外,還有符合國際命名法規(guī)的其他命名方式。

      發(fā)現新物種到底有多難?

      南方日報:一個新物種被發(fā)現,一般需要經歷哪些流程?

      童毅華:通俗來講,發(fā)表一個新物種大體上經歷4個環(huán)節(jié):野外考察與采集、形態(tài)比較、實驗分析、撰文發(fā)表??此屏鞒滩欢啵菍嵺`操作中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      首先是專業(yè)門檻要求高。我們都知道,生物分類主要有七個等級——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。從事生物分類研究的科研人員,受限于精力和研究深度,通常只關注一部分類群,比如一個“科”或一個“屬”,否則,即使一個嶄新物種放在你面前,你也很難作出有效判斷。

      其次是新物種的確認,需要和已經描述過的物種進行全面的形態(tài)比較,這個過程往往充滿著蜿蜒曲折。以新種大明山越橘為例,早些年我在植物園標本館查閱越橘屬植物標本的時候,發(fā)現有一份1951年采自廣西大明山的越橘屬植物標本,很可能是未被描述過的新物種。但這份標本只有果,沒有花,而花的特征對越橘屬物種的鑒定尤為重要,因此我決定前往廣西大明山尋找這個物種。由于標本的采集地信息只寫了大明山山頂,比較模糊,我2012年6月第一次去大明山的時候,沒有找到這個物種。

      我不甘心,2013年3月又去了一次,走了一條上一年被水淹了過不去的路,就在這條路上找到了這個種,可惜這次去早了,還沒有開花。于是,5月我又去了一次,才采到了這個物種的花。這樣光其中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就耗時一年,因此從發(fā)現線索到文章見刊,周期往往長達數年。

      葉欽良:我也深有同感。以今年1月底發(fā)表的“紫金短柱茶”為例,2018年我們開展野外科考時便發(fā)現了該種疑似新物種。但由于這種植物數量非常稀少,且一年只開一次花,一旦錯過花期沒采集到樣本,那就只能再等下一年了。

      另外,現在那些分布廣泛的物種基本都被發(fā)現了,剩下未被發(fā)現的新物種大多位于偏僻地帶,有些可能就位于懸崖、山谷,且數量稀少。為了采集到實物標本,要冒著危險去采集。

      每個新物種都是座“寶藏”

      南方日報:一個新物種的發(fā)現,對于社會、業(yè)界有著怎樣的意義?

      葉欽良:每個新物種的發(fā)現,都是人類對自然界認知的拓展,有助于豐富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。部分新物種可能還有獨特的作用,如藥用、食用、觀賞或作物改良價值。像我們發(fā)現的紫金短柱茶,未來是否能成為新的茶葉品種?抑或用作園林綠化?這都有探索的空間,需要去研究它。

      童毅華:杜鵑紅山茶現已被廣泛用作園林中的觀賞植物,而它正是老一輩的分類學家早年在陽江陽春發(fā)現的新物種。每發(fā)現一個新物種都可能蘊藏著價值,具體物種需要具體研究,但讓它們?yōu)槿怂鞘滓冶匦璧摹?/p>

      另外一個例子,我們在研究潮州越橘時發(fā)現,與其最相近的種類是生長在臺灣和琉球群島的海島越橘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該物種的發(fā)現將對研究海峽兩岸地質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。

      河源發(fā)現植物新種——紫金短柱茶。

      河源發(fā)現植物新種——紫金短柱茶。

      南方日報:對廣東生物分類研究,有何意見建議?

      童毅華:生物分類研究,需要全社會的參與。目前廣東已聚集了大批生物分類研究民間熱心人士、愛好者,建議從政策和機制層面出臺措施,鼓勵他們發(fā)揮作用,同時暢通愛好者等與科研工作者聯系機制,引導他們形成合力以促進廣東的生物分類學研究。

      葉欽良:近幾年發(fā)布的植物新物種,大多數野外成熟個體數量都非常少,野生種群面臨滅絕的概率較高,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(IUCN)類別和標準,新物種相當高的比例屬于瀕危甚至極度瀕危。

      由于新物種的生存狀況評估需要時間,是否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,在國家法定保護措施出臺前,對新物種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建議一要加強新物種的就地保護,避免遭受人為破壞,使它在原生境正常生長;二是采取人工繁殖措施擴大種群,特別是種子繁殖,以盡可能保存該物種遺傳特性;三是對新物種在生存困難面臨威脅的情況下,采取近地保護措施,移植到氣候、土壤、溫濕度等環(huán)境因子相近的具有保護條件地方種質,最大限度保護該物種的延續(xù)和繁衍。



      相關附件:

       
      聯系我們 網站幫助 網站地圖 服務申明
       版權所有:開平市人民政府    主辦:開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 
      備案編號: 粵ICP備05079694號  網站標識碼:4407830003  粵公網安備; 44078302000116
      開平市政府網公眾號
      開平發(fā)布政務微博
      一区2区黄色网站,国产人成影视在线,色yeye香蕉凹凸视频在线观看,无码精品系列在线观看

    1. <noscript id="kfqlb"></noscript>
    2. <form id="kfqlb"><optgroup id="kfqlb"></optgroup></form>